1. 駐馬店融媒宣傳下載
    您當前所在位置:駐馬店廣視網>文旅>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機

    中國四大歷史名鎮(zhèn)—賒店古鎮(zhèn)

    時間:2014-09-04 09:29:05|來源:駐馬店廣視網|點擊量:30909

    160302x1z4gd0lbhcndopc_副本.jpg

    賒店古鎮(zhèn)原名賒旗鎮(zhèn),又名賒旗店,賒店,興隆店。賒旗鎮(zhèn)地域周屬申伯國,春秋時屬楚,戰(zhàn)國屬韓,漢代必宛縣,隋屬南陽縣,明、清為南陽府轄,民國屬南陽縣。1965年建立社旗縣,該鎮(zhèn)歸社旗縣管轄,成為縣城所在地,并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圈改,把“賒旗”改為“社旗”,寓意為“社會主義旗幟”。

    賒店鎮(zhèn),是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政府所在地,位于潘河、趙河交匯處。轄10個(社區(qū))村,19個自然村,53個村(居)民小組,轄區(qū)面積16平方公里,總人口4.9萬人,其中非農業(yè)人口4.2萬人。 賒店鎮(zhèn)是社旗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潘、趙二河交匯,三面環(huán)水,鎮(zhèn)貫三崗。交通便利,南( 陽)駐(馬店)公路、方(城)棗(陽)公路十字相交于此。

    歷史沿革 賒店鎮(zhèn)由來已久。清時為河南省四大名鎮(zhèn)( 朱仙鎮(zhèn)、回郭鎮(zhèn)、荊關鎮(zhèn) ) 之一。據清光緒三十年《南陽縣志》載:“育水以東唐泌之間賒店亦豫南巨鎮(zhèn)也,在城東北九十里。”清乾隆、嘉慶年間商業(yè)興隆,繁榮異常。水運發(fā)達,南通荊楚,北達幽薊,東連閩浙,西接雍涼,為中原、江南數省貨物集散之商埠。乾隆二十年 (1755 年)建賒店巡檢司、設營訊、把總署。鼎盛時期,鎮(zhèn)內流動人口達十三萬之眾。21 家騾馬店朝夕客商不斷,48 家過載行日夜裝卸不停。白日千帆過,夜間萬盞燈。臨暮,船上楚湘歌舞達旦,岸上交易燈火如晝。500 多商號總集百貨,72 道街分行劃市,相聚經營,生意興隆。晉陜二省商人多發(fā)跡于此,商會捐銀數萬余兩,建成堪稱天下一絕的會館。1988 年被國務院定為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山陜會館見證了賒店鎮(zhèn)昔日的繁華與興盛。1949 年成立南陽縣賒店鎮(zhèn)人民政府;1965 年建立社旗縣人民政府,駐社旗鎮(zhèn),諧原賒旗之音,寓社會主義旗幟之義;1975 年更名為城關鎮(zhèn);1981 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復名社旗鎮(zhèn);1989 年被河南省政府定為歷史文化名鎮(zhèn);2004 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復名為賒店鎮(zhèn)。

    文物古跡

    火神廟木牌坊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道光元年(1821年)八月,坐落于社旗鎮(zhèn)火神廟內(現社旗鎮(zhèn)第一小學院內),是為敬火神而立的木結構建筑。牌樓座北向南,橫跨7米,進深4.5米,高10米。在0.2米高的石鋪砌臺上,有6根直徑為43。3厘米的木柱支撐,分左右各立3柱,成對稱等腰三角形,腰長1。5米,邊長2米。緊靠6根木柱,南北各三角形的頂柱,在2.5米高處有一方木橫跨,前額刻"光天垂象",背額刻“利民永生”,其上有龍、鳳、海馬、麒麟栩栩如生,上檐出廳,四角挑起,灰筒子瓦覆蓋,下部左右數層木結構,上部六角挑起。整個建筑結構嚴密。

    賒店鎮(zhèn)

    社旗彰新寨會議舊址

    社旗彰新寨會議舊址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處紅色革命紀念地。東鄰方棗公路,位于社旗縣城西北3公里處的彰新寨村中心,占地6000平方米,該革命紀念地原有房舍100余間,后被社旗縣社旗鎮(zhèn)糧所占用,部分老房進行了改造搬遷,目前有老房80間,當年劉伯承、鄧小平、陳毅故居尚存。1948年6月5日,宛東戰(zhàn)役結束的第三天,中原野戰(zhàn)軍司令部在彰新寨村召開縱隊領導干部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劉伯承、鄧小平、陳毅、李達等20多名高級將領。彰新寨革命紀念地1994年被公布為社旗縣文物保護單位。以紀念址周墻為基點,向四周各擴10米為重點保護區(qū),以重點保護區(qū)邊線為基點,再向四周擴20米為一般保護區(qū)。這里是社旗縣對公民進行革命教育基地之一,每年來此接受革命教育的達5千余人。

    社旗山陜會館

    社旗山陜會館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至光緒十八年(1892年)竣工,共歷六帝136年。會館居于賒旗鎮(zhèn)鬧市中心,坐北朝南,南對當年最繁華的磁器街,北靠五魁場街,東鄰永慶街,西伴綠布場街。主體建筑呈前窄后寬之勢,東西最寬62米,南北長156米(現存),總占地面積12885. 29平方米,建筑面積6235.196平方米。整體建筑分前、中、后三進院落。位于中軸線上的建筑有:琉璃照壁、懸鑒樓、石牌坊、大拜殿、春秋樓。兩側相陪建筑有木旗桿、鐵旗桿、東西轅門、東西馬廄、鐘、鼓樓、東、西長廊、腰樓、藥王殿、馬王殿、道坊院等。其中春秋樓及其附屬建筑于咸豐七年為捻軍所焚,現存建筑152間。

    社旗山陜會館系當年寓居此地的山陜二省商人集資興建的同鄉(xiāng)會館,因館內敬奉關公,為此又名關公祠、山陜廟,是一座商業(yè)會館類建筑與關帝廟建筑完美結合的古建筑群。其建筑之時正處于中國古建筑發(fā)展史上最后一個高潮期。加之會館這一建筑類型本身就是資本萌芽商業(yè)繁盛之產物,客居各地的富商大賈聚斂的大量錢財,為會館建筑藝術之創(chuàng)造提供了強大的財力支持。

    據有關碑文記載,社旗山陜會館僅興建春秋樓及附屬建筑就花費白銀707844兩,興建大拜殿及附屬建筑花費白銀 88788兩。如此龐大的資金來源,加之各地商人為樹立本籍的商業(yè)形象,相互攀比,使社旗山陜會館建筑之時得以"運巨材于楚北,訪名匠于天下"。其選材范圍之廣、材質之優(yōu),延聘工匠之多,為斯時斯地建筑工程之冠。各地的能工巧匠齊集于此,各展絕技,從而使社旗山陜會館的建筑藝術達到了其時的巔峰狀態(tài)。其建筑集宮殿、廟宇、商館、民居、園林建筑之大成,既雄偉壯觀、雍容華貴,又玲瓏秀麗、典雅有致;既渲染了宮殿的氣勢和廟宇的靜穆,又充滿著柔美色彩和詩情畫意,給人以藝術整體美的強大震撼力。特別是其裝飾藝術,如木雕、石雕、磚雕、琉璃、彩畫、宮燈、剌繡品等,其鏤雕之精巧、內容之豐富、色彩之華麗,堪稱絕品。會館之整體建筑布局嚴謹,排列有序,裝飾富麗氣派,誠為國內罕見的具有重要歷史、科學、藝術研究價值的古建筑群。多位全國著名古建筑權威專家對社旗山陜會館精湛的建筑裝飾藝術及豐富的商業(yè)文化內涵均給予高度評價。原國家文物局長呂濟民題詞贊為 "藝術輝煌,絕無僅有",己故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題詞贊為"輝煌壯麗,天下第一",國家建設部顧問、著名古建筑專家羅哲文、鄭孝燮題詞贊為:"高樓杰閣,巧奪天工,精雕細琢,錦繡裝成,公輸匠藝,壯哉斯館"。

    正是由于以上所述之絕對優(yōu)勢,社旗山陜會館在全國現存80 余座同類建筑中,首家于1988年元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業(yè)內專家公認為"中國第一會館"。

    社旗山陜會館藥王殿、馬王殿

    藥王殿與馬王殿位于會館主體建筑大拜殿之兩側,其間以高架過道相連,形成會館之神殿區(qū)。史載,清代客居賒旗鎮(zhèn)的山陜商賈中,以藥材商居多且實力雄厚,又因商運陸行靠馬幫車載,故集資于主殿區(qū)兩翼建此二殿,殿內分別供奉唐代著名醫(yī)藥家--"藥王"孫思邈及漢武帝之馬監(jiān)金日禪--民間神話傳說中的"馬王爺"。

    藥王殿、馬王殿坐北朝南,自南至北由月臺、拜殿、座殿組成。二殿之體量、結構均相同,唯細部裝飾有別。 二殿前之月臺東西闊10.40米,南北深5.15米,高1.48米,青石鋪面。月臺南面近大拜殿一端砌出青石踏道,周邊設石欄板,欄板外側浮雕豐富多變的福壽圖案。踏道上端兩側望柱頭踞二圓雕石獅,其余望柱之端則分雕仙桃、石榴、金瓜等造型。

    二殿之臺基高于月臺面32厘米,前部拜殿面闊三間10.12米,進深五椽3.87米,殿之通高10.81米,單檐綠琉璃卷棚硬山頂,為祭祀者活動之地。后部之座殿面闊同于拜殿,進深6.11米,通高18.62米,重檐綠琉璃歇山頂,分別供奉藥王孫思邈及馬王爺塑像。

    二殿之拜殿明間前后檐柱及座殿前檐柱柱下設礎,余柱皆隱于墻內。二殿之柱礎大小、構造皆同,俱為下作方形須彌座,上為或圓或方之鼓形,而細部雕飾各異,造型圖案豐富多彩。其束腰部位分別雕飾吉祥動物、吉祥植物、花卉、八寶器物及書匣、銀錠、錢串等各類"雜寶"圖案。其二十四座柱礎細分達十多種類型,各類柱礎雕飾均各有特色,且與會館其它各殿柱礎雕飾樣式各有不同,足見會館柱礎雕飾式樣之豐富性。

    二殿之額枋、雀替以高浮雕結合平雕之技法雕成,藝術上別具一格。其拜殿之前后檐額枋雀替以龍、鳳、猴、鹿、羊等吉祥動物,牡丹、菊、梅、蓮、蘭、龍舌蘭、桃花、芭蕉、石榴、佛手、西瓜等吉祥植物及書卷、劍、如意、拂塵、古琴等八寶器物為主要雕飾對象,將其進行巧妙組合,組成"二龍戲珠"、"雙鳳朝陽"、"五鳳圖"、"八寶吉祥"、"龍化蘭花"、"封侯(猴)進祿(鹿)"、"招財進寶"等吉祥圖案,其中將如意之柄變形細長串以銅錢,寓"如意發(fā)財"之意,可謂是別出心裁之杰作。其構圖吸收了繪畫"留白"之手法,從而更加突出了雕飾主體之造型,給人以清新、鮮明、舒適之感,與它處之透雕較"滿"之構圖各具特色,其藝術效果亦各有千秋。由此也展示了會館木雕藝術的豐富性。而其座殿前檐額枋雀替則以各式各樣的博古架為統(tǒng)一格式,其上雕以各類寶瓶、寶鼎、古玩等博古雜寶及牡丹、葡萄等花卉、瓜果圖案,三枋相連,使人猶如置身于一古玩長卷前,琳瑯滿目,極富裝飾性。特別是馬王殿座殿西次間額枋所雕的各類寶瓶、寶鼎、銅錢之上多刻有帶清光緒年號之篆體銘文,為會館雕刻所鮮見,極具研究價值。

    二殿之拜殿與座殿之間上方檐頭置"天溝",東、西各開一門洞,因藥王殿東山為外街道,為求對稱,僅做門頭裝飾。二門楣上方各嵌一石雕楣匾,藥王殿分為:"宗黃"、"武歧";馬王殿分為:"仁民"、"愛物"。二殿中還各置一
    幅楹聯,頗堪玩味。藥王殿之聯為:

    "藥物素有靈苦無奇方醫(yī)奇??;

    王侯高不仁獨操仁術救人危。"

    馬王殿之聯為:

    "騏驥飛馳千里順至資啟佑,

    春秋駒旺四季平安仰靈威。"

    二殿之座殿殿頂琉璃裝飾亦別具一格,尤其是其北坡戧獸為一貓頭、長頸、后帶披毛之異形獸,為中國古建筑裝飾物所鮮見,可稱"絕品"。

    社旗山陜會館春秋樓遺址

    春秋樓為會館主院最后一進建筑,其內供奉關羽夜讀《春秋》神像,因之而名。據館藏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創(chuàng)建春秋樓碑記》記載,其樓乃山陜商賈募資創(chuàng)立今會館時首建,是時為建此樓,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今首事諸君......各輸其誠,各展所長,或識優(yōu)而審其向背;或獎善而勸其募化;或效奔走,取材于楚,泛江河而來宛郡;或周知四方,尋訪名匠,集工錘之技于廟建。凡數閱寒暑,而百物備,五材具,然后輦山而石、、、劇地而陶,巍然落成......"。建成后的春秋樓巍峨壯觀,碑文形容其"第見洛洛鞏固,迥出霄漢,金碧輝煌,光映日星。試置身其上,憑照宇內,皆在遠眺曠覽中。而翹首南向,又若可俯視焉。巍巍乎極登岳之峻,初不知身向碧云也"。據口碑相傳,春秋樓始建于乾隆二十一年,下建重層臺基,臺基地面以斗方青、白石塊交錯鋪砌,前面分設左、中、右三踏道,階周設雕花石欄板及蟠龍望柱。臺基上建樓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高十丈十尺,三重檐琉璃歇山頂,每層均設外懸之回廓供游人登臨遠眺。樓之各部雕飾、彩繪均極華麗,堪稱巧奪天工,神州一絕。時有"賒店有座春秋樓,半截插到天里頭"之謠。春秋樓前原建有拜殿,兩側為刀樓與印樓,并建有東、西廓房,加之前部之懸鑒樓等建筑,可謂是完整的三重進院落。清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捻軍過此,賒旗鎮(zhèn)豪紳躲入春秋樓內頑抗,被捻軍焚燒。據傳,因其樓墻厚柱粗,用柴火無法燒著。后來有人提議:"要燒春秋樓,被子蘸桐油"。捻軍用此法才把此樓燒著。大火直燒了七天七夜,九十里外的南陽府都能看到煙火。現僅存其遺址。縣內近日正積極籌備,清理遺址,復建春秋樓月臺及模型和關公銅像。為恢復會館之原貌而作不懈之努力。

    社旗山陜會館道坊院

    道坊院位于山陜會館西北隅,西跨院之最北端,其東傍春秋樓遺址,西鄰綠布場街,為管理會館之道士起居兼接待往來官府顯貴之所。因關羽被歷代皇帝封"帝",會館主院為其宮殿,故道坊院又名曰"掖垣"。道坊院東西寬15.23米,南北深21.46米,總占地326.84平方米。自南至北由門樓、涼亭、東西廂房及接官廳組成。其建筑布局錯落有致,建筑形象小巧典雅,室內外空間親切宜人,兼收北方四合院和南方園林及民居建筑之長,實為不可多得之小筑佳構,亦為研究會館與官府之復雜關系的最好例證。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m.114bangong.com/showinfo-33-8070-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2. 責任編輯 / 張燕

  3. 審核 / 李俊杰 劉曉明
  4. 終審 / 平筠
  5. 上一篇:國家級森林公園—薄山湖風景區(qū)
  6. 下一篇:舊時那些已經消失的72行和民俗(五)
  7. 亚洲精品国产911在线观看,国产深夜无码视频在线,国产精品无码无卡无需播放器,AV在线极速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