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黃鸝深樹鳴”“野渡無人舟自橫”應該怎么畫?上海書畫院近日舉辦“以詩征畫”活動,入選作品在上圖展出。昨天,活動獲獎名單舉行公示,畫 家邵仄炯以“今日云景好,水綠秋山明”為題的創(chuàng)作獲得一等獎。上海書畫院舉辦該活動,目的是考驗畫家們的綜合素養(yǎng),然而,此次征集到的作品卻大多是對詩作 中意象的簡單羅列,缺乏立意的巧妙創(chuàng)新。只有狀物寫景,而缺乏人文內核,這樣的中國畫能否走得長遠?
恢復詩畫合一的傳統(tǒng)
“以詩征畫”自古有之,宋代畫院應召就曾以“深山藏古寺”“踏花歸來馬蹄香”等為題甄選筆意俱全的能手。此次上海書畫院“以詩征畫”活動選了李 白《九日》、韋應物《滁州西澗》、王維《青溪》、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四首詩為創(chuàng)作主題,參賽者可任選一首,進行山水、花鳥、人物的創(chuàng)作。
“中國畫有兩方面不能少,一方面是筆墨技法,一方面是文學、哲學內涵,但后者在過去一直被忽視。”活動評委之一、上師大美院碩士生導師蕭海春介 紹,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朵云軒《書與畫》雜志曾舉辦過一次全國性質的“以詩征畫”,希望能恢復中國畫與文學的關系。但當時沒有網絡,加之 成本太大,后來就沒有進行下去。此次時隔多年再次啟動評選,大家都覺得意義非凡,最終一共收到400多件投稿,體現出這一題目的受關注度。“從數量上講已 經很多了,讓我們有信心明年繼續(xù)做下去。”蕭海春說。
明年將開展“賽前輔導”
然而,這些投稿也反映出不少問題。盡管是“以詩征畫”,但許多畫家僅僅是畫詩歌中原有的意象。比如“上有黃鸝深樹鳴”,有人直接畫兩只黃鸝在樹 上嬉戲。“松下清齋折露葵”則直接畫成了葵花的靜物寫生,如果不說明,令人難以聯想到是在表現詩句。詩詞專家指出,按照“上有黃鸝深樹鳴”的詩意,黃鸝深 藏于樹間,只能聽到鳴叫,即便畫上黃鸝,也要“若隱若現”。“如果要畫詩意,詩句上寫的東西最好不要直接放在畫里。”比如過去宋徽宗考試“深山藏古寺”, 有的畫家在山腰畫座古廟,有的把古廟畫在叢林深處,最高明的畫家則根本沒有畫廟,而是畫了一個挑水的和尚。
“這次展覽是一次嘗試,我們有很多要改進的地方。但不管成功失敗,至少在這條路上為大家積累了經驗。”蕭海春認為,畫與文學早已脫節(jié),此次展覽 在組織過程中沒有對選出的詩詞進行“賽前輔導”,參賽者“吃不透”題目,因而“不切題”的大有人在。他透露,組委會決定在下次活動中圍繞經典題目分幾個階 段進行輔導,比如就前輩畫家吳湖帆、陸儼少等對詩意的理解舉辦一些講座和展覽等。
美院學生詩詞功底比較薄弱
邵仄炯表示,能夠得獎,和自己長期在書畫出版社工作分不開。“書畫出版社的工作讓我對傳統(tǒng)中國書畫的鑒賞、認識比學院里學習的更深刻?,F在美院的學習多關注技術,繪畫技巧更豐富,和當代、國際接軌,這樣固然好,但中國畫立足本民族,也要靠書法、文學來滋養(yǎng)。”
邵仄炯1998年畢業(yè)于上海大學國畫系,當時,美術史論系是歸在中國畫里面的。如今,國畫和美術史論已經“分家”。上海大學美術史論系副教授胡 建君一直給史論系的同學開詩詞格律課,在美術史的課程中也貫穿了詩詞教育。不過,她介紹,國畫系并沒有開設詩詞課,“我發(fā)現除了史論外,美院其他專業(yè)的同 學詩詞功底比較薄弱。我以前給數碼專業(yè)的同學上課,問他們記得哪些詩詞,大概就只有‘白日依山盡’和‘粒粒皆辛苦’了。”
蕭海春在給研究生授課時,也會選一些適合用山水畫表現的詩作給學生們練習,讓他們表現出其中的味道來。“但現在有的研究生連基本的畫法都不了 解,更不要說立意。”他認為,問題出在本科教育上。對于美術院校本科生來說,除了素描,書法、文學、美學都要學,基本畫法也要“分科”,而現在畫法學的太 全、太雜,不僅貪多嚼不爛,也擠壓了其他方面的學習時間。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m.114bangong.com/showinfo-33-27782-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