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駐馬店融媒宣傳下載
    您當前所在位置:駐馬店廣視網(wǎng)>新書推薦>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機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

    時間:2017-05-12 10:47:03|來源:網(wǎng)絡|點擊量:10萬+

       

      

      書名: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

      作者:樓宇烈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16年7月出版

      書號:ISBN 978-7-101-11838-4

      專家推薦

      樓宇烈先生的《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一書以簡潔通俗的語言敘述了中國文化的精神,有較強的可讀性,其中也不乏精辟的觀點。

      ——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央文史館館長 袁行霈

      樓先生是智者、仁者、行動者,他幾十年來活躍在傳統(tǒng)文化普及推廣的前沿。在對宇宙萬事萬物的敏銳哲思中,深刻探討了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樓先生獨樹一幟的觀點給讀者留下探索的空間,本書是復興優(yōu)秀傳統(tǒng),增強民族自信的佳作。

      ——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 陳來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文化認同”問題深受國際學界關注。樓先生的這部新作,不但可讓我們感悟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且能喚起我們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原創(chuàng)激情。

      ——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長 張志剛

      國學大師饒宗頤及許多著名學者均認為二十一世紀是中國文化復興的世紀。上世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因比亦曾預言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需要重新研習中國文化與大乘佛教,以便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樓宇烈教授這本經典之作,可以讓我們充分掌握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從而更好地傳承與發(fā)揚。

      ——香港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院長 李焯芬

      在澄清誤讀中確立傳統(tǒng)文化身份認同;在經濟和科技的潮流中復興人文主義和人本主義;在倫理和禮儀失落中重建價值和信仰。樓宇烈先生念茲在茲,三致意焉。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王中江

      讀《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如沐甘霖,這本書給人一如既往的親切感,哲學的大道理用娓娓道來的方式來闡釋是樓師的風格,致敬樓師!

     ——清華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首席課程研究員、清華園里讀經典活動總干事 徐林旗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一書以獨到的方式闡述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對于國際間的社會文化交流,以及我國精神文明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書可以作為海外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的經典書籍。

      ——英國華夏文化協(xié)會會長 貝學賢

      

      編輯推薦

      1.一部厚積薄發(fā)的思想力作。

      樓先生學養(yǎng)深厚,他六十余年研究中國哲學,融匯古今中外,精研儒、釋、道精華,對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給予了富有創(chuàng)建的智慧解讀,還原了傳統(tǒng)文化的本懷。本書入選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題出版重點選題。

      2.堅守傳統(tǒng)文化的高遠境界。

      樓先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堅強守護者,同時作為普及傳統(tǒng)文化的智者、仁者、行動者一直活躍在前沿。他以耄耋之年堅守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精神,以身教引導青年學子為復興中華傳統(tǒng)文化而奮斗。

      3.思想花火顛覆慣性思維方式。

      樓先生是北大極受歡迎的國學講座教授,他的公開課增強了海內外眾多學子的思想力、體悟力。他以睿智的哲思顛覆了某些錯誤觀念存在的根基,給后學留下廣闊的思考空間。

      

      內容簡介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如何重拾傳統(tǒng)文化的珍寶?國人怎樣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對世界,面對未來?樓宇烈先生圍繞中國文化的精神,以及如果運用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兩大主題,以睿智的哲思顛覆習慣性的思維方式,為復興傳統(tǒng)文化描繪了行動路線圖。

       

      作者簡介

      享譽海內外的資深學者,北京大學哲學系暨國學研究院教授、博導,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1934年12月10日生于杭州,祖籍浙江嵊州。1955年畢業(yè)于上海浦光中學,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60年畢業(yè)。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成員,全國宗教學會副會長。主要著作:《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周易注(附周易略例)》、《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等。 

        

      目錄

      代序

      傳統(tǒng)是我們的原創(chuàng)

      上編  中國文化的精神

      百年來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誤讀

      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

      中國哲學以實踐為特性

      找回自我

      以人為本——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中庸之道

      什么是無為而治?

      自利與利他

      傳統(tǒng)書院的精神

      讀書=做人

      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部分:佛學的幾個理念

      (附:禪宗的智慧)

      傳統(tǒng)文化的實踐者:國醫(yī)

      傳統(tǒng)文化視野下的人和自然

      

      下編  提升中國的軟實力

      在傳統(tǒng)基礎上接受現(xiàn)代化

      有主體才能有借鑒

      談劣根性

      等價交換不能成為價值觀的原則

      沒有自覺自律,民主會變味

      養(yǎng)老社會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嗎?

      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擇善明用

      中國的民族主義抬頭了嗎?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要做到四通八達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結語

      中國知識分子的天下情懷

      附錄

      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

      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精神

      對于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建構的思考

      樓先生說

      

      精彩章節(jié)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國與其他國家進行文化交流不一定只靠孔子學院,其實交流的途徑還有很多,交流的內容也很豐富。說到“軟”實力,軟在我們理不直氣不壯,我們總是去迎合別國的口味。傳播中國的文化,就應該以我國文化為主。每年都有交流團出國,但許多人的指導思想是要迎合別國,而別國卻恰恰不需要迎合。來中國交流的外國人是來看我們有什么特別的東西,可以借鑒學習。有一些外國人看不起中國人,認為中國許多東西都是模仿、抄襲,沒有自己獨創(chuàng)、獨立性的東西,也有一些外國人對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很感興趣。但是,我們對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卻存在模糊、片面的理解,有的人甚至根本看不起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一個研究科學史的學者就曾說過:“中醫(yī)陰陽五行的那套說法,打死我也不會認同的。”我們給外國人講陰陽五行,有的一下子就接受了;給中國人講,國人反而聽不懂。我們還有什么地道的中國文化走出去了呢?有人說我們的國樂走出國門了,但現(xiàn)在中國的樂律其實絕大部分都變成了西洋的樂律了,我們其實沒有把真正體現(xiàn)中國文化精神的東西傳到國外。

      經濟全球化后,信息交流更方便快捷了,古代流行的東西可能要過幾十年、幾百年才能傳播到另一個地方,現(xiàn)在只需要幾秒鐘全世界就都傳遍了。文化會不會趨同呢?現(xiàn)實生活中,的確有很多人為追求時髦,把自己傳統(tǒng)文化都拋棄掉了。有些學者主張文化要尋根,不能把根丟掉。我很贊同這個觀點,跟世界接軌不是消除自己的特點,而是要讓現(xiàn)代人認識、接受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但是也不一定要普遍接受。我們存在很多思想誤區(qū),例如,有的東西一被評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想盡辦法要把它變成全民文化。我覺得越是這種文化就越是小眾的,把小眾的文化變成大眾的,無形之中這種文化就被搞沒了。正因為它是小眾文化,所以我們才要保護它。我覺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絕如縷就可以了,把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而不是一下子把它變成大眾都熱熱鬧鬧搞的東西。不求轟轟烈烈,但求不絕如縷,這是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看法,這樣它才能保留今人要借鑒的東西。

      在對外文化交流方面,除了藝術之外,還有中醫(yī),中醫(yī)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國外從事中醫(yī)事業(yè)的人比國內的要多,其中很多人是從國內出去的,也有外國當?shù)氐?。中醫(yī)現(xiàn)在在世界上除了中藥沒有被完全認同外,中醫(yī)的針灸、推拿、按摩、心理治療都被普遍接受,而且越來越被看好。有一個自然醫(yī)學派,其理論都出自中醫(yī),它七條總的原則跟中醫(yī)是一樣的,比如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能不用藥盡量不用藥;治病要找原因,不能只找它表現(xiàn)的癥狀;醫(yī)生不應該只是開藥的,而是指導人們正確地生活的老師。有一次,我在中醫(yī)會上提出,重要的不是強調中醫(yī)的“技”,而是強調它的“道”,要傳播中醫(yī)文化,而不是只偏重中醫(yī)治療。

      中國其實有很強的文化軟實力,但在文化傳播的時候只是從“藝”和“術”的層次出發(fā),沒有從“道”的文化層次去全面考慮。中醫(yī)文化里面也不要只是宣傳怎樣治病,而是要讓人不得病,中醫(yī)文化的核心是養(yǎng)生文化。中國文化里的儒、佛、道、醫(yī)、武都有養(yǎng)生文化,中醫(yī)的養(yǎng)生文化應該是融會貫通這五家文化的產物。“夫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盜,豈若能使無有盜心哉?”(《淮南子·精神訓》)當然是沒有盜心好,就不用去防備、懲罰了。得了病去治好,還是不得病好呢?當然是不得病好,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wǎng)、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wǎng)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wǎng)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m.114bangong.com/showinfo-333-109295-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2. 責任編輯 / 劉釗

  3. 審核 / 李俊杰 劉曉明
  4. 終審 / 平筠
  5. 上一篇:《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正式出版
  6. 下一篇:《〈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
  7. 亚洲精品国产911在线观看,国产深夜无码视频在线,国产精品无码无卡无需播放器,AV在线极速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