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駐馬店融媒宣傳下載
    您當前所在位置:駐馬店廣視網(wǎng)>文旅>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機

    什么?古人竟然也寫簡體字

    時間:2025-02-13 11:03:48|來源:北京青年報|點擊量:255

    文并供圖/思歸樂

    人們習慣性地認為簡體字取代繁體字是古今分界線,認為古代存在簡體字是不合邏輯的,但很多出土文物卻明明白白地寫著簡體字。

    文物上出現(xiàn)簡體字,這事兒的確“離譜”。畢竟,在我們的印象中,簡體字是1956年國務院通過并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簡化字總表》問世后才基本定型的。古人怎么可能會寫呢?

    然而,這種“印象”是絕對正確的嗎?是不是無論什么文物,只要身上出現(xiàn)了簡體字,就可以被認定為贗品呢?

    什么?古人竟然也寫簡體字

    小篆字形 漢隸 簡體字 ▲“向”的字形演變

    這么難寫,“偷個懶”不過分吧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件唐代的瓷器——出土于唐代長沙窯的執(zhí)壺,壺身上寫著一句格言:“為君報此訓,世上求名利。”有沒有發(fā)現(xiàn)哪里不對勁?難道不應該是“為君報此訓,世上求名利”嗎?這里的“為”咋會和現(xiàn)代簡體字一模一樣?

    再看另一件瓷器,收藏于湖南博物館的長沙窯青釉執(zhí)壺,上書大字二十個,前十九個都很正常,再看最后一個字——這個簡體字“來”是怎么回事?難道不應該寫作“來”嗎?

    你以為只有瓷器這樣?在書法作品中更多!隋唐年間,有一位書法名家智永和尚。智永俗姓王,是如假包換的王羲之七世孫,初唐著名書法家虞世南就是他的弟子。智永流傳于世的名作很多,其中就有一篇《真草千字文》,寫法很有意思,每一句話都寫兩遍,右邊一列是楷書,而左邊一列是草書,可供讀者對比學習。然而就是這樣一對比,就有人發(fā)現(xiàn)了問題:楷書“寒來暑往”的“來”字,草書“辰宿列張”的“張”字,以及草書“露結為霜”的“為”字,竟然全部都是簡體字寫法!

    其實之所以寫“簡體字”,只是因為一個樸素的原因:省力。這也正是繁體字簡化的第一個原因。繁體字筆畫復雜,難寫又難記,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現(xiàn)代人,就連古人也為之發(fā)愁。一筆一畫寫嗎?那樣太費時間,光是想想都覺得手腕發(fā)痛。但如果寫得太簡單,就只剩下一根意味不明的線,不僅別人看不懂,就連幾十年后的自己都未必能認出來。

    于是,為了名正言順地“偷懶”,古人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化繁為簡,只保留字的框架和特征,而省掉一些不那么重要的筆畫,草書也就因此形成。這樣一來,書寫者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字形的束縛,寫得又快又好不再是夢。

    可見,不是古人寫出了今天的“簡體字”,而是今天的“簡體字”借鑒了古人書法中的草書寫法。

    什么?古人竟然也寫簡體字

    唐代長沙窯執(zhí)壺

    原來很多字不是被簡化了,而是“返祖”了

    繁體字簡化的第二個原因,其實與其說是“簡化”,倒不如說是“合并”。例如在《倪寬贊》中,就出現(xiàn)過簡體的“向”字。更有趣的是,就在《倪寬贊》的開頭,還出現(xiàn)了一個繁體的“嚮”字。

    無獨有偶,在眾多的《蘭亭集序》摹本中,同樣出現(xiàn)了這么一個“向”字。

    一次還可以說是意外,兩次可就不能用巧合來解釋了。難道大書法家們都會寫簡體的“向”?讓我們把時間再往前撥,回到先秦時期就會發(fā)現(xiàn)端倪。“向”字的字形演變,無論是《說文解字》中給出的小篆字形,還是后來定型的漢隸,都是頭上一個頂蓋兒,蓋里張著一張“口”。尤其是漢隸字形,已經(jīng)和今天的簡體字“向”一模一樣。

    這下破案了,原來“向”字不是被簡化了,而是“返祖”了。其中的關竅還要從造字說起。“向”字的本義是“回響”,甲骨文寫法是畫一個房子,然后在房子里畫一張“口”,表示人在房間里說話產(chǎn)生回音。到后來,它的字形被其他字“借走”,成了假借字,意思變?yōu)?ldquo;朝著北面開的窗戶”,也就是《說文解字》中說的“北出牖也”。而為了表示它原本的意思“回響”,人們就在“向”字左邊再加一個“口”字,“響”字就這樣誕生了。所以在誕生之初,“向”字就已經(jīng)是類似今天的模樣了。

    那么,為什么后來“向”字會越變越復雜,最后頂上一個沉重的“帽子”呢?要解答這個問題,就要從具體的語境入手。我們就以《倪寬贊》和《蘭亭集序》中的兩句話為例。

    什么?古人竟然也寫簡體字

    《倪寬贊》(局部)

    群士慕嚮,異人并出。(節(jié)選自《倪寬贊》)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節(jié)選自《蘭亭集序》)

    在第一句話中,“嚮”是向往、趨向的意思,和“向”字的兩個字義都沒有什么關聯(lián)。而第二句話中,“向”是“從前”的意思,而從前的事情,就是不斷在腦海中“回響”的記憶,正好能和“向”字的本義關聯(lián)上。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呢?這是因為在古代漢語中,“嚮”字和“向”字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字。為了書寫識記方便,《漢字簡化方案》就將這兩

    個字合而為一,保留更簡單的“向”字字形,并且將兩個字的字義合并,就形成了我們今天使用的簡化字“向”。

    在漢字簡化過程中,類似的案例還有許多,例如簡化字“卜”字合并了“卜”(本義是占卜)和“蔔”(曾經(jīng)見于“蘿蔔”,即“蘿卜”)兩個字,“蟲”字合并了“蟲”(讀作huǐ,本義是小毒蛇)和“蟲”(讀作chóng,本義是各種蟲類)兩個字,“丑”字合并了“丑”(本義是用手抓著扭,后來指十二地支中的丑時、戲曲中的丑角)和“醜”(本義是難看的)兩個字,“號”字合并了“號”(本義是放聲大哭)和“號”(本義是大聲呼喊)兩個字,諸如此類數(shù)不勝數(shù)。

    這樣一合并,漢字的數(shù)量就少了許多,人們需要識記的字量也隨之減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漢字的使用成本。

    此外,還有一些字明明關聯(lián)不大,卻常常被人們誤解。舉個例子,你知道“于”字的繁體字是什么嗎?或許有人會說是“於”,但實際上,“于”字的繁體字就是它本身。“于”和“於”原本是兩個不相關的字,只是因為讀音相近,近代時已經(jīng)將它們混用,后來干脆就合二為一,成為一個字。但在古代,極少出現(xiàn)將“于”字寫成“於”的情況。

    什么?古人竟然也寫簡體字

    《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冊》(局部)

    讀書人的事,怎么能叫“懶”呢

    前文中我們說到有些字之所以寫作簡體,或許是因為寫作者圖快,想要“偷個懶”。那么問題來了,這種做法只是書法家的個別行為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除了書法家之外,還有另一群更想“偷懶”的人。

    唐代以來寒士漸起,一部分平民有機會讀書識字。到宋元時期,雕版印刷術得到推廣,使得書籍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書價下降,底層百姓也能買來看。

    同時,話本、雜劇、詞等民間通俗文學形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開辟出一片廣闊的市場,養(yǎng)活了一大批百姓,如以寫劇本、話本和作詞為生的作者,以及抄書為生的手藝人。至此,文字的使用體量已經(jīng)相當龐大。

    寫字的人多了,繁體字的缺陷就慢慢顯露出來:寫起來太慢了。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多賺幾個銅板,抄書人有時會“夾帶私貨”,時不時少寫幾筆,蹦出來幾個簡化字。

    古代的讀者一看,這字雖然陌生,但連蒙帶猜竟然也能讀懂,慢慢地就適應了。

    一個想寫,一個愿意包容,久而久之,這些字就越來越多,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用法。這種簡化字被稱為“俗字”。在宋代刻本中,就出現(xiàn)過“號”“門”等俗字,甚至在更早的時候,唐代敦煌寫經(jīng)殘卷中已經(jīng)有了俗字的身影??梢哉f,漢字使用需求的猛增是繁體字簡化的直接動力。

    所以,下次我們再看鑒寶節(jié)目的時候,如果有人拿著寫了簡體字的“文物”,先別著急給他轟出去,而要結合文物上的其他信息綜合判定——沒準兒不是贗品,而是老祖宗偷懶時的產(chǎn)物呢?

    由于在民間廣為流傳,俗字有著極強的生命力,一些俗字甚至因為使用頻率過高,已經(jīng)取代了正字。也因此有過多次“正俗之爭”,到明清時期,正字和俗字之間已經(jīng)達成微妙的平衡:官方仍然采用正字,至于百姓寫正字還是俗字,愛讀什么字,只要不太過分,已經(jīng)沒有嚴格規(guī)定。

    《宋元以來俗字譜》等文獻整理了一部分俗字的流傳情況,從中可以看出在宋代,一些俗字的寫法已經(jīng)足夠簡單,并且已經(jīng)被大眾廣泛接受。1956年,它們直接被《漢字簡化方案》吸納,成為現(xiàn)代簡體字的一部分。

    時至今日,規(guī)范化的簡體字已經(jīng)成型,在使用它們的同時,我們也應了解漢字源流,明白它們如何被創(chuàng)造出來,又是如何在點橫撇捺間記錄生活,乃至講述歷史,承載一個民族數(shù)千年的記憶。

    文并供圖/思歸樂

    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wǎng)、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wǎng)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wǎng)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m.114bangong.com/showinfo-33-346169-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2. 責任編輯 / 李宗文

  3. 審核 / 李俊杰 劉曉明
  4. 終審 / 平筠
  5. 上一篇:春節(jié),中國文化對世界最深情的守望——乙巳蛇年春節(jié)的啟示
  6. 下一篇:便利老年人出游 關于銀發(fā)旅游列車這些你需要知道
  7. 亚洲精品国产911在线观看,国产深夜无码视频在线,国产精品无码无卡无需播放器,AV在线极速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