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共計完成4532處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的現場調查工作,覆蓋了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資料的80.96%,已完成1366份調查報告,現場調查任務預計將在2021年春節(jié)前全部完成。
中國石窟寺分布廣泛、規(guī)模宏大、體系完整、內涵深厚,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強調專業(yè)性、規(guī)范性
據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與以往的文物普查有很大不同,強調專業(yè)性、規(guī)范性,參照了石窟寺考古調查工作要求,對石窟寺的基本情況、布局、洞窟形制、窟內造像、彩塑及壁畫、題記、碑刻銘文及其他附屬文物的情況進行詳細描述和系統(tǒng)評估,并增加文物保存狀況、保護管理狀況、安全防范等內容,因此這項調查需要石窟寺保護、考古、安全等各方面人才的共同參與。
根據《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實施方案》,專項調查范圍為我國境內(不包括港澳臺地區(qū))1911年以前開鑿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不可移動文物,重點為宋代以前石窟寺。按公布等級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尚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既包括對已登記的石窟寺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復查,也包括調查、登錄新發(fā)現的石窟寺不可移動文物。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基本情況,如石窟寺的名稱、位置、地理坐標、龕窟數量及年代、有無壁畫彩繪等;保存狀況和主要風險,如洞窟巖體結構失穩(wěn),石窟造像巖體表層風化,裂隙滲水侵蝕破壞、生物病害及自然災害等;保護管理情況及安全防范情況等。
涉及大量中小石窟
據介紹,在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期間,全國28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組建了150余支調查隊伍,組織近2000人參與全國石窟寺調查工作。值得關注的是,各地靈活應對現場調查面臨的突發(fā)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克服了冬季低溫、水下掩蓋等困難,完成了大量無路可達、自然災害易發(fā)等賦存環(huán)境惡劣的中小石窟調查。
2021年6月,中國石窟保護研究中心籌備組將編制形成《全國石窟寺保護狀況專項調查報告》《全國石窟寺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guī)劃》等系列報告,全面摸清全國石窟寺保存現狀、分析主要風險,揭示我國石窟寺保護利用的主要問題和關鍵難題。
保存狀況趨于改善
石窟寺保護一直是我國文物保護的重點領域之一。近年來,我國在石窟寺搶救保護、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據介紹,莫高窟、云岡石窟等一大批石窟寺本體保護、危巖體加固、水害治理、安全防范、環(huán)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組織實施,改善了石窟寺保存狀況。在石窟寺考古研究方面,出版了敦煌石窟、大足石刻等一批石窟寺考古報告以及龜茲石窟、陜北石窟等內容總錄。其中,《大足石刻全集》歷時14年正式出版,填補了國內石窟寺綜合考古報告的空白。
相關專家指出,看到我國石窟寺保護利用取得進展的同時也要看到其面臨的挑戰(zhàn),比如許多石窟寺位于荒郊山野,保護管理難度大;石窟寺長期面臨水患、巖體失穩(wěn)及石雕表面風化等病害威脅以及人為破壞,安全風險高等問題。
在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進程中,2020年是值得被記錄的一年。這一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fā)《關于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以專門類別不可移動文物為對象出臺專項工作指導意見,標志著石窟寺保護利用有了新路線圖。
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石窟專項調查工作的深入推進和全國石窟寺保護利用“十四五”規(guī)劃編制的順利實施,石窟寺保護重大工程的價值挖掘、搶救性保護等的頂層設計,將在各項工作推進和任務完成中產生重要影響。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m.114bangong.com/showinfo-33-260101-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責任編輯 / 楊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