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是國畫家、油畫家、美術(shù)教育家,曾任中央美術(shù)學院院長,在中國美術(shù)" />

  1. 駐馬店融媒宣傳下載
    您當前所在位置:駐馬店廣視網(wǎng)>文旅>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機

    徐悲鴻讓中國美術(shù)倒退了50年?楊先讓:我不承認!

    時間:2018-01-16 10:27:36|來源:鳳凰網(wǎng)|點擊量:36174

     徐悲鴻畫馬,世人皆知???ldquo;徐悲鴻是誰?”這樣一個簡單的追問,卻不好回答。

    徐悲鴻是國畫家、油畫家、美術(shù)教育家,曾任中央美術(shù)學院院長,在中國美術(shù)史上極負盛名。

    楊先讓是徐悲鴻的學生,在他心中,徐悲鴻是“永遠也說不完”的。于是,最早成書于2000年的《徐悲鴻》,一版再版,到2018年1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了第三版——每一版都有新增加的內(nèi)容。

    在2018北京圖書訂貨會上,“從悲鴻到黃河”這場活動,可謂匯聚了眾多有故事的先生。除了楊先讓先生,還有李苦禪大師的兒子李燕、徐悲鴻藝術(shù)委員會秘書長廖鴻華、徐悲鴻的長孫徐小陽……

    楊先讓(左)、李燕(右)

    在徐悲鴻生命最后的五年(1948—1953),楊先讓不僅得到了老師徐悲鴻的親切教導,而且對一代繪畫大師徐悲鴻有了更直觀的認識。而李燕的父親李苦禪與徐悲鴻交游深厚。

    楊先讓生于1930年,李燕生于1943年,這樣的兩位老先生聚在一起,關(guān)于往事的講述,不但罕為人知,而且金句頻出。

    楊先讓:我們學畫是為了出路,徐悲鴻學畫想的是國家

    《徐悲鴻》這本書是我在國外寫的,寫作的原因很明確——因為有人在罵徐悲鴻。我受得了嗎,你說?

    義不容辭,我向外國介紹徐悲鴻,底下的學者聽眾很感興趣,他們就鼓動我:講得這么好,這么讓人感動,能不能寫?

    我沒想過。

    那個時候,我的老師,比如說吳作人等等,都活著呢,輪不到我寫,我屬于孫子輩的,沒想過要寫。再說,我自己的文筆也并不一定好。

    后來我又講徐悲鴻,包括他的感情、事業(yè)等。我認為他所有的事情都是可圈可點的。沒有掩著藏著的,都是很外露的,都是坦坦蕩蕩的,而且站得非常高,都是為了民族、國家做的。

    我們這些人為什么要學畫?就是為了將來能有出路。而徐悲鴻學畫,他想的是國家,是中國的美術(shù)應該走向哪里。

    我就想,你罵徐悲鴻,罵中國的美術(shù)倒退了50年,我不承認。

    我1948年考入中央美術(shù)學院,到退休,一直都是在徐悲鴻的藝術(shù)思想熏陶下走過來的。

    后來,也有了有利的條件——我在美國待了16年,徐悲鴻的后代,我差不多都認識了。還有,蔣碧薇的干女兒,孫多慈的侄兒、學生……

    包括廖靜文館長,我寫書的時候,廖館長說:“聽說你在寫《徐悲鴻》,你怎么不回來找我,我什么都告訴你。”

    后來,我訪問廖館長的時候,她給我談這個,給我談那個。最后我寫出來了。一版,二版,這是第三版,每一版出的時候我都增加了一些。

    這一次的后記,我越發(fā)感覺到《徐悲鴻》說不完了。好多的事情我不了解,我想了解,人都死了,也沒法了解了,所以我感覺到很遺憾。我的后記寫的,我甚至點了好幾個人的名字,都應該好好地寫,可是我沒辦法去了解了。

    我們這些人,死的死,現(xiàn)在剩下的就是我們這么幾個了,我還能出來蹦跶蹦跶,有的同學都躺在那兒,根本起不來了,有的已經(jīng)走了。

    李燕:1918年,我的父親李苦禪第一次見到了徐悲鴻

    我22歲半在中央美術(shù)學院畢業(yè),受徐悲鴻教育體系長達8年,我是戴著紅領(lǐng)巾進的美院附中,然后考入大學。

    我現(xiàn)在是中央文史研究館的館員,現(xiàn)在全國能喘氣的有66位。

    諜戰(zhàn)劇《風箏》剛播完,前兩天,我拍了一段節(jié)目,介紹我父親的一生。我父親參加共產(chǎn)黨的地下工作,最近才由權(quán)威部門正式披露——大家只知道他曾經(jīng)被鬼子逮捕過,因為愛國。但是不知道他的正式身份,他是八路軍冀中軍區(qū)北平情報站的正式情報員。但是,組織安排他一輩子不入黨,作為黨外人士。

    關(guān)于徐悲鴻先生,咱們應該怎么提呢?從哪兒切入呢?我們從西方引進美術(shù)和美術(shù)教育應該引進什么?這決定于他的價值觀。

    我覺得徐悲鴻先生,看到了我們中國當時那種人心鼎沸、國難當頭的現(xiàn)狀,他希望能從國外引進一些能夠為我們的時代服務的藝術(shù)。這樣的畫拿進來,不管是國畫,是創(chuàng)新的國畫還是油畫,不需要解說員,觀眾都能看得懂。

    有人攻擊說,徐悲鴻引進的那些畫,那都是很落后的畫。

    藝術(shù)什么叫先進,什么叫落后?這是概念應該是個偽課題。

    李苦禪講,藝術(shù)只要是好的,沒有時空界線,只要是壞的,出來就該死。中國好的作品拿到世界各個地方都好,古代好的現(xiàn)代人還說好。

    所以,不要輕易講新舊。最舊的就是太陽,你要嫌太舊就在地下室呆著。什么都是新的好,你換一新爹新娘好不好?

    這些年來,我認為出現(xiàn)去徐悲鴻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些人站在歷史斷層中間,他其實是站在坑里,所以,他不知道我們傳統(tǒng)文化有多高。

    我父親徐悲鴻很有緣分。

    1918年,作為山東農(nóng)民的兒子,窮孩子,他跌跌撞撞地到了北京。他問:聽說北京有個大學,不知道里頭有沒有教畫畫的。人家給他指個道:北京有個大學,就是北大。

    我父親進了北大看見一個年輕人穿著長袍,他也不知道是誰,就問:這大學里有教畫畫的地方?jīng)]有?這個年輕人很和氣:有的。

    我父親就跟著去了。進了一個屋子:滿屋味,長這么大沒聞過,那么多木頭架子是干什么的,后來才知道那是畫架子。

    那是我父親19歲第一次見到徐悲鴻先生,雖然只有一個暑假。那時候徐悲鴻先生經(jīng)常從城里到鄉(xiāng)下跑動,但是這期間他給我父親安排一些功課,這樣就等于我父親接受了新畫的啟蒙教育。

    1919年3月,徐悲鴻起程赴法國。等他回國之后,我父親就有更多的機會與他接觸。

    那個時代,在新文化運動影響下,人們成熟得很早,不論什么輩分,年齡,學的是真理。徐悲鴻才比我父親大四歲。

    一本《徐悲鴻》,讀出有血有肉的大師風范

    徐悲鴻

    從鄉(xiāng)村到上海,從北京到歐洲,一個窮苦青年何以成為一代藝術(shù)巨匠?肩負重振中國美術(shù)的使命,在戰(zhàn)火紛爭中顛沛流離,徐悲鴻繪就了怎樣的傳奇人生?

    在《徐悲鴻》一書中,楊先讓以學生的視角講述了徐悲鴻的一生。

    徐悲鴻年少時隨父習文學藝,因家境貧困而不得不與父親游走他鄉(xiāng),以替人寫春聯(lián)、刻章、畫山水和肖像為生。

    父親去世后,他獨闖上海灘,四處碰壁、幾近絕望時,得到貴人相助,結(jié)識了康有為、陳三立等人,甚至有機會東渡日本學習,眼界大開,畫藝精進。在上海,他還與蔣碧微開始了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

    1918年,徐悲鴻攜蔣碧微奔赴北京,結(jié)識胡適、魯迅、黃賓虹、陳師曾等社會名流,并獲得留學歐洲名額,遠赴法國。

    從1919年到1926年,留學歐洲八年間,徐悲鴻如饑似渴地學習歐洲經(jīng)典藝術(shù)作品,努力攻克西方繪畫的造型理論問題,沉浸于寫生、創(chuàng)作之中,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生活捉襟見肘,他不得不親赴新加坡辦展賣畫,以養(yǎng)家糊口。

    1927年,徐悲鴻甫一歸國,即投入到藝術(shù)教育中,馬不停蹄地奔走于上海、北平、天津、廣西、重慶等地,一面挖掘培養(yǎng)藝術(shù)人才,一面專注收藏古今畫作,為中國現(xiàn)代美術(shù)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他甚至以舉辦義賣畫展的形式加入到抗戰(zhàn)的隊伍中,不畏強權(quán),以藝術(shù)家的力量救國家于水火之中。在當時,美術(shù)界對東方藝術(shù)與西方藝術(shù)、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都存有不同的見解,倡導革新的徐悲鴻時常陷入“論戰(zhàn)”之中。

    而今,徐悲鴻的馬已成為經(jīng)典,《愚公移山》《九方皋》等創(chuàng)作也成為絕唱,他開創(chuàng)的美術(shù)教育體系業(yè)已成為典范——時間證明了一切。同時,書中也披露了徐悲鴻與蔣碧微、廖靜文的愛情,與孫多慈曖昧不清的師生情,揭開了徐悲鴻跌宕坎坷的感情世界。

    學生記憶里老校長的音容笑貌,來自徐悲鴻親友學生的口述材料,大量的繪畫作品與歷史照片,展現(xiàn)了徐悲鴻在藝術(shù)家、丈夫、父親、教師、校長等多重身份下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和復雜的人生選擇,還原了一個真實客觀、豐富立體、有血有肉的徐悲鴻。

    一本《黃河十四走》,與徐悲鴻的精神有關(guān)

    《黃河十四走》

    徐悲鴻曾將“獨持偏見,一意孤行”作為座右銘。作為徐悲鴻的學生,楊先讓也多少繼承了這種精神。

    楊先讓是科班出身的版畫家,很長一段時間里執(zhí)教于中央美術(shù)學院版畫系。1980年,江豐重任美院院長,提出創(chuàng)建“年畫、連環(huán)畫系”,讓楊先讓組系并擔任教學工作。楊先讓不但沒有推辭,后來還“舌戰(zhàn)群儒”——和學院的校長教師進行辯論,坦陳成立民間美術(shù)系之種種必要,成功把系“升級”為“民間美術(shù)系”。

    當時,中國民間美術(shù)研究剛剛起步,而作為一個專業(yè),更需要完整的理論基礎(chǔ)、科學的課程設(shè)置等。當務之急,必然是親自考察中國的民間藝術(shù),以獲得第一手的材料——深入民間考察學習刻不容緩。

    1986年,楊先讓組織了一個七八人的小隊伍,踏上了黃河考察的征途。

    1986年春節(jié)至1989年9月的四年間,楊先讓率領(lǐng)考察隊伍十四次出入黃河流域考察民風、民俗、民藝,足跡遍及青海、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山東、河北等八個省(區(qū))。在考察中,隊員扛著錄像、攝影器材,口袋里揣著那個時代特有的介紹信和各省聯(lián)絡人的地址,隨身攜帶筆記本,隨時隨地記下所見的民藝品和民俗風情。

    在那個交通落后、通訊不便、物資短缺的年代,考察隊一路走來,拍攝了近千張圖片,整理出二十多萬字的文本。

    一本厚重的《黃河十四走》,以每次考察的時間為章,以每地典型的民藝品為節(jié),詳述了諸如陜西安塞腰鼓、陜北畫像石,陜西、山西、山東的剪紙,陜西農(nóng)民畫,石刻,山東、河北的木版年畫,山東泥(面)塑等民間技藝,分析了其藝術(shù)風格、地域特色、反映的民俗風貌、折射的文化內(nèi)涵等,并記錄下當時優(yōu)秀的民間藝人(如劉蘭英剪紙、蘇蘭花剪紙、潘京樂皮影等),為世人揭開了黃河流域民間美術(shù)的神秘面紗。

    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wǎng)、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wǎng)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凡是本網(wǎng)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quán)的轉(zhuǎn)載,如需轉(zhuǎn)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m.114bangong.com/showinfo-33-172593-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2. 責任編輯 / 徐曉慧

  3. 審核 / 李俊杰 劉曉明
  4. 終審 / 平筠
  5. 上一篇:梵高作品:滾動的畫面,恒炙的價格
  6. 下一篇:接受高等教育人口達2.4億 我國建成世界最大規(guī)模高等教育體系
  7. 亚洲精品国产911在线观看,国产深夜无码视频在线,国产精品无码无卡无需播放器,AV在线极速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