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在2016年2月19日召開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重要講話。總書記在聽取代表發(fā)言時說,自己有剪報的習慣,看到《信仰的味道》這篇文章真不錯,就剪下來了。黨的十八大召開后不久,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一行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提及這篇文章。去年12月25日,習總書記視察解放軍報時又提及這篇文章。據了解,總書記先后5次提及這篇文章。 一篇不足1100余字的文章,為何獨受書記青睞?跟網信小編一起來拜讀吧!
一、伍正華是誰
網信小編發(fā)現,以全國記協(xié)機關刊物名義出版的《新聞戰(zhàn)線》,曾刊發(fā)伍正華文章《追求有“味道”的表達——<信仰的味道>一文創(chuàng)作談》。這篇文章表明,伍正華系解放軍報評論員。
二、這是一篇什么樣的文章
這篇文章發(fā)表在2012年11月27日《人民日報》第四版“人民論壇”欄目,全文不過1100余字,通過講述幾個短小經典的故事,闡述近百年來共產黨人尋求真理、堅持信仰、實現理想的主題。其中最形象透徹、最令人難忘的是,在共產主義信仰的激勵和引領下,陳望道沉醉其中、潛心翻譯《共產黨宣言》,竟將墨汁當成紅糖吃掉而渾然不覺,甚至感覺墨比糖還要甜。
不羅嗦了,看原文吧:
母親在屋外喊:“紅糖夠不夠,要不要我再給你添些?”兒子應聲答道:“夠甜,夠甜的了!”誰知,當母親進來收拾碗筷時,卻發(fā)現兒子的嘴里滿是墨汁,紅糖卻一點兒也沒動。原來,兒子竟然是蘸著墨汁吃掉粽子的! 他叫陳望道,他翻譯的冊子叫《共產黨宣言》。 墨汁為什么那樣甜?原來,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紅糖更甜。正因為這種無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無數的革命先輩,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難。 信仰是樸素的。宋慶齡在寫給美國同學的信中說:“孫中山好幾次告訴我說……他下了決心,認為中國農民的生活不該長此困苦下去。中國的兒童應該有鞋穿,有米飯吃。就為這個理想,他獻出了他四十年的生命。” 信仰是無私的。1930年8月27日,臨刑前的幾分鐘,共產黨員裘古懷有感于“每一個同志在就義時都沒有任何一點懼怕,他們差不多都是像完成工作一樣跨出牢籠的”,匆匆寫下《給中國共產黨和同志們的遺書》,飽含深情地用“滿意”和“遺憾”四個字詮釋自己對信仰的理解:“我滿意為真理而死!遺憾的是自己過去的工作做得太少,想補救已經來不及了。” 歷史證明,誰守住了這份樸素和無私,誰就能獲得人民最可靠、最永久的支持。歷史和人民為什么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那是因為“共產黨、紅軍信仰他的主義,甚至于每一個兵,完全是一個思想”。 91年過去了,嘉興南湖的紅船依舊,而黨的實力、中國的面貌早已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那時,我們的黨員不過幾十人,如今則是擁有八千萬黨員的大黨;那時,我們黨哪有什么家當,連開會的路費都是想方設法籌來的。如今,單從經濟總量來看,中國已經躍居世界第二。 “我們錯了!”美國《時代》周刊這句遲來的道歉,也許可以看作對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業(yè)績的生動旁注。1995年香港回歸前夕,其姊妹雜志《財富》曾作出《香港之死》的錯誤預判。然而,誰也不得不承認,香港不僅“舞照跳,馬照跑”,而且“比殖民地時更繁榮”。 從《財富》雜志的悲觀斷言,回溯到毛澤東當年帶領黨中央進京時的“趕考”之說,幾十年來,我們黨可謂大考不斷,小考不停!面對一場場嚴峻的考試,中國共產黨不僅沒有被考倒,反而無數次考出了讓世界驚嘆和震撼的好成績,讓“中國崩潰論”一次次崩潰。世界看到的是一個更加繁榮富強的中國,一個更加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國共產黨。 若論今昔生活對比,相信許多黨員同志都會由衷地說:“夠甜,夠甜的了!”然而,越是在日子夠甜的時候,每一名共產黨員越要自覺保持純潔性和先進性,越要深味服務人民的精神之甘,復興民族的信仰之甜。 惲代英在文中寫道:“我們吃盡苦中苦,而我們的后一代則可享到福中福。為了我們崇高的理想,我們是舍得付出代價的。” 墨汁為什么那樣甜?這種信仰的味道,只有真正的共產黨人才能品味得到。
三、習近平為何屢次點贊推介這篇文章
網信小編分析,總書記之所以在多個場合點贊、推介這篇《信仰的味道》,就在于這篇文章“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是“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就在于這篇文章做到了“深入發(fā)掘好材料的內涵,梳理和闡發(fā)好材料中蘊含的雋永的精神和深刻的道理”;就在于這篇文章以講故事的方式,真正“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結合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再來讀一讀《信仰的味道》,我們會有更多啟發(fā)。其一,信仰之旗必須時時高揚。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共產黨人尤其需要。這種精神是什么?就是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對人民的信仰,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實現共產主義奮斗終身。新聞輿論工作必須站在這個高度,才能做到“不忘初衷、堅定信念”,才能做到“與黨和人民同呼吸、與時代共進步”。正如《信仰的味道》一文,通過毛澤東、孫中山、裘古懷、惲代英、陳望道等人的言與行,把信仰之旗高高舉起,引領著方向、凝聚著力量。其二,主流媒體必須勇于發(fā)聲。在紛繁復雜的輿論中,主流媒體不去引領誰去引領?主流媒體不發(fā)聲誰來發(fā)聲?這既是一種態(tài)度,也是一種導向。正如人民日報、新湘評論等媒體及時刊發(fā)《信仰的味道》一類文章,黨和政府主辦的各級各類媒體必須“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做到愛黨、護黨、為黨”,新聞輿論工作者必須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如此才能在整個社會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其三,表達方式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講信仰,不能光喊口號,必須要有實實在在的事例,必須要有令人信服的事實,必須要講好故事,信仰才能被信仰。孫中山的“樸素信仰”,裘古懷的“無私信仰”,毛澤東的“趕考”,《時代》的“認錯”……《信仰的味道》在起承轉合間、在感人故事里,增強了吸引力和感染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工作關鍵是要提高質量和水平,把握好時、度、效”,要“創(chuàng)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yè)態(tài)、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真正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恰如學習書法之“永字八法”一樣,好文章也有法度、也可學習?!缎叛龅奈兜馈分黝}突出、文辭優(yōu)美、通俗形象,篇幅雖短小蘊含的力量卻巨大,傳遞著一股浩蕩正氣,令人印象深刻、回味無窮?,F在再來讀一讀,我們更能從這“精致一葉”之中,感知習近平總書記新聞輿論思想“浩闊森林”的豐富遼遠、博大精深。
四、這么好的文章是怎么寫出來的
網信小編發(fā)現,《新聞戰(zhàn)線》刊發(fā)伍正華文章《追求有“味道”的表達——<信仰的味道>一文創(chuàng)作談》是這樣說的:
追求“有味道”的表達
——《信仰的味道》一文創(chuàng)作談
伍正華
“有味道”,這是《信仰的味道》忝獲的最高評價。竊以為,改進文風,簡而言之,就是少一點八股味、說教味,多一點人情味、文化味,追求“有味道”的表達。
講故事,不是教訓人
信仰是個大題目,也是個老題目,很容易寫高了、寫空了,沒有什么“味道”。
如何把這道“菜”做出味道?
例證雖是評論的重要論證方法,但往往惜墨如金,很少有展開來說的,也極少用在開頭?!缎叛龅奈兜馈穮s一反常態(tài),不僅開頭敘事,而且放開敘事,不緊不慢,娓娓道來。
評論也要學會講故事,善于“抖包袱”。通過說事順便把理說清楚了,寫的人省事,讀的人省心。
《信仰的味道》開頭的敘事,就是有情節(jié)、有畫面的——兒子寒夜疾書,母親愛子情深。墨汁滿嘴,紅糖未動,反道“夠甜”。兩個自然段的敘事,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情景短劇,充滿了溫情的力量。
在一篇千字短文中,讀者可能什么也沒有記住,但不會不記住這樣一件事。記住了這樣一件事,也就記住了《信仰的味道》。
評論的前綴不能丟——新聞,此之謂新聞評論也。解放軍報新聞研究中心主任張弛在點評《信仰的味道》時說:此文講信仰是樸素的、信仰是無私的,其實也不算新道理,但是講了點具體的故事。寫新聞提倡故事化筆法,寫評論時講點故事也是出新的重要手法。毛主席的文章中寫出了多少愚公移山之類的故事?。?/p>
說事還有一個好處,平易近人而非盛氣凌人。這篇文章不是教訓式的,而是內省式的、自我檢討式的——以自我為鏡像,以自我為靶子,先說服自己,再說服別人;先打動自己,再觸動別人。
為文之道,忌矯揉,貴真情,不求文秀句秀,但求骨秀神秀。
解剖麻雀,折射現實問題
作為一名黨的新聞工作者,我們的職業(yè)價值在哪里呢?八字而已:文字憂黨,文章報國!這是職業(yè)價值,也是職業(yè)信仰。有信仰的職業(yè),從來不是價格馭駛價值,價值才是價格的主子。這種深層次的精神愉悅與內心富足,也只有“有黨性的作者”才能體味得到。
毛澤東在談到開會的方法時風趣地說:“材料不要多,能夠說明問題就行,解剖一個或幾個麻雀就夠了,不需要很多。”《信仰的味道》就重點解剖了一兩個麻雀。
麻雀一:宋慶齡的一封信。信仰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東西,他樸素得很。孫中山革命40年的信仰,就是認定“中國的兒童應該有鞋穿,有米飯吃”。所以,信仰并非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是可親可近、可觸可感。
麻雀二:裘古懷的一封遺書。一個黨員干部有沒有信仰,檢驗的辦法很簡單——是把自己的利益搞得少少的,還是把群眾的利益搞得少少的。利欲熏心、權欲膨脹,只有舌尖上的口腹之欲,哪有心尖上的靈魂之舞?
這兩個“麻雀”雖小,卻折射了信仰缺失的一些現實問題。當填飽肚皮早已不是問題,8000多萬黨員信仰的原動力到底在哪里?當不正之風的沉疴頑疾屢受詬病,我們黨又如何讓人民堅定對自己的信仰?這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沒有第一面,斷不會有第二面。倘使共產黨員自己都沒有信仰,人民群眾又怎會信仰黨?
文風之風,乃情感之風,思想之風,文采之風。情懷為最,思想與文采次之。自古以來,有大情懷者,始成文章之大氣象。
打牢根底,有“文”才有“風”
紐約時報是最早報道相對論的,因為總編輯范•范安達就是一個卓有成就的數學家、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講課講錯的時候,他就敢說,你這個方程式有什么毛病。
如果你認為這僅僅是一個巧合,那就大錯特錯了。范安達的博學不止于此,埃及古墓里的文字他能翻譯,戰(zhàn)爭可能會在哪里打響他也能準確預測。他是美國新聞界公認最博學的。
以說,新聞的底子是文化,底子不牢,地動山搖。
寫作《信仰的味道》時,有個細節(jié)讓我特別感慨。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把墨汁當紅糖,這個新鮮的史料來自三卷本的《社會主義五百年》 。
文章完稿后,在一個星期天上午發(fā)至人民日報評論部楊健同志郵箱。他當天晚上就在家里給作者回了郵件。除了指出兩處明顯的引文錯漏外,還專門求證了原文開頭“滴水成冰,手連毛筆都握不穩(wěn)”這句話,引用的是陳望道兒子陳振新的回憶。其學識之淵博,治學之嚴謹,令人感佩。
毛澤東曾向中央各部,省、專區(qū)、縣三級發(fā)出號召,比培養(yǎng)“秀才”。因為,沒有知識分子不行,無產階級一定要有自己的“秀才”。這些人要較多地懂得馬克思主義,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學知識、辭章修養(yǎng)。
廣大新聞工作者是黨的“秀才”、“筆桿子”, 沒有深厚的文化功底,馬克思主義如何實現中國化、大眾化?
胡耀邦也曾向中青年干部提出了一個要求,即需要閱讀兩億字的書。換算下來,一個人要用50年的時間才能實現這個要求,每年讀400萬字,每天讀一萬多字。
這個要求,落實起來的確不易。但是,筆下走千言,胸中藏萬卷。它讓我想到,文風,文風,有“文”才有“風”,失卻“文”字,豈非空穴來風。
好了,小編要回去練文章了,爭取也能得到習總表揚?。╚_^)如果你感覺本文還不錯,請長按下圖指紋,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網信河南”,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和鼓舞!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m.114bangong.com/showinfo-263-33053-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