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丨2015年12月1日,我省成立反虛假信息詐騙中心,至今全省破獲虛假信息詐騙案件7089起。電信詐騙手段五花八門,群眾稍不留意就上當受騙,你可知道騙子在我省行騙最“偏愛”那些人?他們又是耍哪些“花招”行騙的?遭遇電信詐騙第一時間該怎么辦?30日,大河報記者采訪河南省反虛假信息詐騙中心負責人劉彥東,梳理我省電信詐騙案例,總結出反電信詐騙的一些規(guī)律和經驗。
曬數(shù)據(jù)
去年12月1日我省成立反虛假信息詐騙中心截至目前全省破獲虛假信息詐騙案件7089起其中破獲本省案件3125起,帶破外省案件3964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992人追回贓款贓物折合人民幣4708萬元今年以來全省累計止付凍結涉案資金1.28億元
再梳理
“三類人”最容易上當受騙
大學生、會計、老人
原因:河南省反虛假信息詐騙中心負責人劉彥東說,大學生涉世未深,容易輕信他人的花言巧語;會計“有錢”,一般容易被騙子選為詐騙對象;而老人則是受親情、利益影響大,容易被蒙蔽。
舉例:三類校園電信詐騙行為
助學金詐騙,騙子自稱教育部門或學校工作人員,在轉賬過程中以繳納費用騙錢;招聘兼職刷信譽,騙取保證金、押金或發(fā)送網絡鏈接購物等;謊稱學生生病,以住院治療為由詐騙家長。
提醒:助學金等補助發(fā)放都需要走一定程序。家長遇到涉及孩子的陌生要錢電話時,最好向孩子或其老師求證一下。
“三手段”詐騙分子最常用
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唬人”冒充熟人套近乎“呼死你”追著騙錢
解釋:我省群眾遭遇這三種騙術相對較多
冒充公檢法詐騙,騙子通常先以電話欠費、信用卡透支、包裹藏毒等理由,或是直接聲稱受害人涉嫌洗黑錢、販毒案等,然后將電話轉接至某地“公安局”“檢察院”“法院”,以核查賬戶等名義,誘導受害人將資金轉入“安全賬戶”。
冒充熟人套近乎,常見是通過QQ或微信詐騙,多是冒充受害人的領導、親戚、朋友,“冒充老板騙會計多發(fā),濟源冒充公司‘老板’給會計發(fā)微信,險些騙走500萬元。”
利用“呼死你”軟件騷擾機主,直到拿到“消災錢”為止,也是常見的方式。
“三趨勢”讓電信詐騙升級
選擇對象精確化、形成網絡鏈條、團伙作案
舉例:以前“廣撒網”式詐騙手法已經落后,不法分子現(xiàn)在將詐騙對象明確到哪類人,甚至哪個人。而且詐騙手法也走高科技、網絡化路線,有人專門購買信息,有人負責角色扮演,有人取贓款。
談應對
第一時間撥打110很關鍵
公安機關偵辦電信詐騙案有幾個難點:
首先是異地辦理,電信詐騙一般是跨地區(qū)作案,有的還跨境,增加辦案難度。其次是取證難,電信詐騙分子很“狡猾”,往往是“一案一換”,作案地點、設備等隨時更換。還有就是電信詐騙升級后,形成網絡上的利益鏈條,但有些環(huán)節(jié)往往又是獨立的,比如詐騙分子通過網絡購買被騙人信息,轉賬取款時找人代勞等。
目前,我省成立了河南省反虛假信息詐騙中心和鄭州、洛陽兩個分中心,全省其他16個省轄市和10個直管縣反詐騙中心也先后成立,并建成了“省反虛假信息詐騙工作平臺”、“省涉案銀行賬戶快速止付平臺”,由公安、通信運營商和銀行依托110指揮中心合署辦公,建立起三家有機結合的網上作戰(zhàn)系統(tǒng)和平臺。
“要想‘攔’住騙子騙走錢,受害當事人第一時間必須撥打110。”劉彥東說。
為與詐騙分子“趕時間”,接警員能夠在短短30秒時間內迅速完成警情推送,引導受害人通過網絡、電話等手段采取緊急止付等應急措施。
記口訣
六個一律:只要一談到銀行卡,一律掛掉;只要一談到中獎了一律掛掉;只要一談到“電話轉接公檢法”的,一律掛掉;所有短信,讓點擊鏈接的,一律刪掉;微信不認識的人發(fā)來的鏈接,一律不點;一提到“安全賬戶”的一律是詐騙。
八個凡是不要信:凡是自稱公檢法要求匯款的;凡是叫你匯款到“安全賬戶”的;凡是通知中獎、領獎要你先交錢的;凡是通知“家屬”出事要先匯款的;凡是在電話中索要銀行卡信息及驗證碼的;凡是讓你開通網銀接受檢查的;凡是自稱領導要求匯款的;凡是陌生網站要登記銀行卡信息的。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m.114bangong.com/showinfo-124-53169-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