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新青年徐萍。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一名文化藝術工作者。
十年前的一個中午,
還在讀初一的我,
在校門口等待進校的鈴聲。
突然間,耳朵里嗡嗡作響,
我被身邊的人拽著往外跑,
就在那幾秒鐘,
天旋地轉(zhuǎn),什么都看不見了。
在我的身后,
比我慢幾步的小伙伴,
被壓在了轟然倒塌的校門之下。
那是2008年5月12日,
下午2點28分,
那一年我12歲。
那次災難中,
我失去了親人,
還有很多同學和老師。
但幸運的是,那一年,
我身邊涌現(xiàn)出很多很多人,
他們保護關心幫助我,
讓我漸漸從災難的痛楚中恢復過來。
2008年的冬天,
除了我的爸爸媽媽,
我還有了一對 “新父母”。
他們在遙遠的浙江臺州,
在一項幫扶活動當中,
我們組成了結對家庭。
我記得第一次去他們家,
是2009年,那時的我,
剛從農(nóng)村出去,覺得什么都是新鮮的。
那天晚上,因為不習慣陌生的房間,
我有點兒害怕,
結對媽媽見我房間一直亮著燈,
就過來陪我。
我睡著前,
聽到她說的最后一句話是:
“沒關系,阿姨陪著你。”
原本的計劃,
是每年他們資助我3000元學費,
持續(xù)三年。
可是如今,
他們依然是我的結對父母。
十年間,
我們始終保持著不是血親,
更勝親人的情感。
這是我的第一個故事。
在這個故事里,
我學到了珍惜,
也學到了感恩。
大學畢業(yè)后,
我進入了一家文化機構,
開始做藝術服務工作,
我們邀請文化藝術界的嘉賓,
來給普通老百姓做講座,
教學、分享、交流。
到目前為止,39期講壇,
每一期到現(xiàn)場的觀眾,
都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我漸漸發(fā)現(xiàn),
和我一樣的普通人,
內(nèi)心有著如此強烈的,
對文化藝術的渴求。
一個普通的青年,
距離全國人大代表有多遠?
我想說,
過去“ 人大代表 ”對我來說,
是一個思政課堂、電視、報紙
和新聞app里的詞,
如今,它成了我肩膀上沉甸甸的責任。
在得知自己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的那一刻。
我無比得 興奮,
我也在思考,
自己能做些什么?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
我想起了第二個故事。
去年夏天,
我們邀請了一位朗誦藝術家,
來到經(jīng)典藝術名家講壇。
當天,在聽了好幾首精彩的朗誦后,
一個瘦瘦的、帶著黑框眼鏡的男士,
舉手來到了舞臺上。
這位特別的觀眾叫劉建,
是四川什邡一所村小的語文老師。
2008年,他所在的學校受災嚴重。
(同期)地震了以后,
我們重災區(qū),
我班上的孩子走了14個。
然后殷老在2011年的時候,
趕到了地震災區(qū)。
殷老說:“走了14個孩子,
你能不能給他們寫點什么?!?/span>
就這一句話。
然后我回去的時候2013年,
我就給孩子們寫了一本詩集。
當時殷老師,在書上給我簽了幾個字。
2011年,在什邡地震災區(qū),
他寫的是“朗誦讓詩歌插上翅膀飛翔”。
這次演出,
讓他決心一直堅守在鄉(xiāng)村小學。
那一刻我發(fā)現(xiàn),
文化藝術的力量如此強大。
我所從事的傳遞、普及
文化藝術的這份工作,
它的意義在于讓文化和藝術
滋養(yǎng)更多平凡的心靈。
這種力量,
能強大到能給困境中的人以支撐。
這件事,
值得我認認真真做下去。
作為一個從地震災區(qū)走出來,
親歷了災后重建的青年女性。
我目睹了這些年,
我的家鄉(xiāng)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我一直迫切地渴望,
自己能從一個受助者,
變成一個回饋者。
從變化的見證者,
變成變化的推動者。
(同期)當時那么大的一個考驗,
但是黨和政府把我們?nèi)嗣?/span>
緊緊地團結在一起。
所以在我們青川有一句話:
叫做“有手有腳有條命,
天大的困難能戰(zhàn)勝。”
這是我特別深的一個感觸。
我作為一個從地震災區(qū)走出來的年輕人,
相比同齡人,能更加具體地、深刻地
感受到我所處的是一個
多么強大、多么溫暖的國家。
我想,這份渴望,
是我履行人大代表職責的源動力。
而全國人大代表這個光榮的身份,
能更好地幫助我,
把這份渴望變成現(xiàn)實。
在這個過程當中,
見證了文化強大生命力的我,
會把文化藝術的傳遞和普及,
作為今天自己選擇的道路。
我愿意成為一名文化建設的新兵。
為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為給人民提供更豐富的精神食糧,
貢獻自己的力量。
青年強,則中國強。
我是新青年 徐萍。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